EVO视讯安溪茶业:引领中国茶产业实现新跨越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10-08 19:41

  EVO视讯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说,观念一新,点茶成金。专家指出,“安溪铁观音·和谐健康新生活”这一新理念的提出,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势必引领整个中国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安溪实施“茶业富民”发展战略,创下县级茶园总面积、茶叶总产量、茶叶总产值、受益人口、茶农平均收入、茶产业配套程度等多项全国茶界第一,“安溪铁观音”荣获茶叶界首枚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面对群雄逐鹿的茶业竞争态势和健康休闲的世界民生潮流,安溪县委、县政府于2006年8月提出了“和谐健康新生活”的兴茶新理念,为安溪茶业发展注入文化精髓。

  围绕这一兴茶新理念,安溪县深入实施“生态、健康、文化、品牌、素质”五大工程,着力构建茶业平衡协调的生态体系、保健养生的品质体系、平和平静的茶文化体系、公平正义的市场体系和永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等五大体系,有效促进了当地茶产业跨越式发展。数据显示,2007年,安溪茶园总面积50万亩,生产茶叶5.2万吨,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、福建省的二分之一。涉茶行业总产值57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,其中茶叶收入达3560元,占55%。

  茶产业的发展,为安溪经济的振兴了注入新鲜血液,茶业真正成为了农民的“金饭碗”。闽南的五月,正是安溪铁观音春茶上市的时节,记者在当地铁观音茶叶主产区感德镇看到,农户家家户户忙着采茶、制茶,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。记者见到一个茶农家围着不少人,这位茶农叫陈桂德,是当地的茶王,由于他制作的茶叶好,不少茶商慕名前来收购。“这个时候来收茶的不仅是本地茶商,全国各地的都有。”陈桂德告诉记者,他一共种了7亩茶园,春茶上市的这几天,他采茶、制茶一直忙到凌晨3点,每天制的几十斤茶叶根本不够卖,鲜秋茶每斤均价都在100元以上了。

  近年来,围绕“基地建设生态化、产品加工专业化、质量监测标准化、市场管理规范化、服务保障社会化、茶叶经营品牌化”的发展方向,安溪县引导茶农走规模化生产、集约化经营路子,通过实施“茶业万人培训”工程,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,并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,组建乡镇、村两级茶叶协会、茶叶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,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,带动了包装印刷、机械制造、交通运输、餐饮旅馆、房地产、茶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的发展,形成“一业兴、百业旺”的局面。

  记者在走访安溪剑斗、湖头和蓬莱等产茶乡镇时看到,高山峻岭间,一簇一簇的茶田分布在山坡上,茶田里一群群的采茶人正忙碌地采摘着茶叶。郁郁葱葱的茶园中一排整体的“凤凰木”摇曳生姿,颇为引人关注。随行的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告诉记者,这些就是安溪县大力推广的“生态茶园”。

  生态茶园也称“立体茶园”,是指在同一片茶园上,以茶树为主要物种,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,人为地创造良好的多物种生态环境,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,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。

  近年来,安溪乌龙茶发展红火,但农残、标准缺失等一些潜在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。为了保护好安溪茶业的生命线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,安溪县针对茶叶产业中存在的规模小、经营分散等弱点,着手进行了一次茶叶种植模式和方式的革新:通过改造淘汰老茶园,大力发展新茶园,建立起良好的茶园生态系统,再凭借大坪、感德、祥华、虎邱和长坑五个核心区块的辐射作用,生成更大规模的产业经济圈,逐步形成以有机茶生产为主,绿色、无公害茶叶生产为辅的规模化、生态化生产新格局,提升茶产业的发展后劲。2004年,安溪县着眼茶产业可持续发展,在全国产茶县中率先提出建设20万亩生态茶园。2005年至2007年,全县实际已完成12.5万亩的建设任务。2008年起,每年的建设任务由4万亩调整到2万亩,从重视数量向重视建设质量转变,生态茶园建设将更为科学。

  安溪祥华茗山茶叶示范基地是当地生态茶园建设的“样板”基地。记者注意到,示范基地内的工人分为两组,一组专心种茶,另一组则在茶园四周空地上种植木荷、楠木、酸枣、香椿等乔木,同时在梯壁上种植百喜草、爬地兰、平托花生等植物。为什么要对茶园进行如此的布局呢?基地负责人陈文山告诉记者,在茶园四周种植乔木可以固氮,夏天可以为茶树遮阳;冬天树叶凋落,可以为茶园增添有机肥料。梯壁上种草,可以引来七星瓢虫等茶树害虫的天敌,能有效消除茶园病虫害,还可以提高茶园保肥、保水能力。如此布局,便形成了多物种和谐共存的茶园生态。

  “2005年春节过后,乡政府农技员曾到村里宣传生态茶园。要在茶园里种树种草EVO视讯,我们接受不了,仍然按传统方式种茶。听说茗山生态茶园已经试验成功,我今天特地来参观,学到了很多东西,确实应该保护茶园生态,这样才能保护铁观音的品牌,让茶农长远受益。”茶农老吴在对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后,心情特别激动。

  除了加快生态茶园的建设外,当地政府还通过举办茶叶初制技术、评审技术和拼配技术大赛等活动,加强茶农之间、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EVO视讯,提升茶叶制作水平,增强了茶业的发展后劲,让农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。

  经历了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双重锻炼之后,安溪茶正逐步走出延续了千百年的茶农自制自销的作坊经营模式,代之以“公司+农户+基地”的分工合作模式,在茶叶主产区推广“种植大户—规模制茶—专业经商”的模式,促进了茶业的集约化生产,茶产业规模日益扩大。八马公司是近年来安溪茶业转变经济模式,探索发展新路的一个缩影。

  3万多亩优质茶园基地,1万5千亩绿色茶园基地,年加工能力6000吨的茶叶加工厂,完全采用无菌化生产操作的精制加工车间,在八马公司,古老的安溪“铁观音”从种到采、从加工到销售都井井有条,并被纳入各种标准体系。“我们的目标,就是要把铁观音这一农副产品,打造成标准化的工业品。”公司的总经理王文礼这样描绘自己的茶叶生意经。规模化生产带来效益。据了解,八马公司现在已是4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货商,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乌龙茶专业制造商的代表。2007年自营出口额居安溪县首位。

  为了解决茶叶生产、经营小而散的问题,安溪县于2004年成立了茶叶协会,并于2006年3月,由安溪茶叶协会发起组建了首家茶业合作社——“安溪县珍田茶业合作社”。与上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迥然不同,珍田茶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,基本组织形式是茶农、茶商、茶企、农资经营者按照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利益共同体,实行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,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模式。据介绍,该合作社以茶叶为中心,统一订购优质农资、交流生产技术、社员经营者订单销售,这样既节约生产成本,提高茶叶质量,又能大大减少单个茶农与市场打交道的风险,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。

  伴随着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,安溪的茶叶产业规模也不断壮大。如今,安溪茶在国内市场已形成了福建市场、广东市场、长江流域市场和北方市场四大区域,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庄、茶店、茶行、茶艺馆达3万多家EVO视讯,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5%%提高到8%%左右。外销市场,已经形成以日本、东南亚为主,俄罗斯、欧美为辅的外销市场,产品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销量1.2万吨,每年为国家创汇4000多万美元。